自2020年启动旧城改造以来,我国对20年以上房龄的老旧小区进行修缮改造,力求在“不大拆大建”的原则下提升居住环境。然而,约20%的老旧房屋,特别是上世纪70、80年代建造的预制板房,由于使用寿命已达40年,将被列为重点拆迁对象,其拆迁规模虽远小于棚户区改造,却同样牵动着无数居民的心。
这些预制板房,是上世纪国企、事业单位为满足职工住房需求而兴建的。其建造工艺为:工厂预制水泥构件,待水泥凝固后运至工地进行拼接安装。这种建造方式的优势在于速度快、成本低,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住房。然而,其固有的缺陷也日益凸显,严重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和生活安全。
首先,预制板房的保温隔音性能极差。由于构件间的拼接缝隙,夏季酷暑难耐,冬季寒风凛冽,空调成为必需品。同时,隔音效果欠佳,邻里间的细微声响都能清晰可闻,居住环境嘈杂不堪。
展开剩余66%其次,其防渗水能力堪忧。构件间的缝隙成为雨水、漏水的隐患。楼上住户一旦忘记关闭水龙头,楼下住户便会遭遇“水帘洞”般的困境。梅雨季节,外墙渗水更是家常便饭,墙体发霉,不仅影响美观,更威胁健康,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进行维修,而这往往是治标不治本。
再次,预制板房的抗灾能力令人担忧。虽然外表看似完好,但由于构件拼接及年久失修,其抗震、抗洪能力远低于现代建筑标准。一旦遭遇地震、洪涝等自然灾害,极易发生倒塌事故,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此外,预制板房的人性化设计严重不足。许多房屋的卫生间或厨房缺乏窗户,长期处于潮湿环境,易滋生霉菌。部分房屋的卫生间或厨房窗户正对楼梯过道,严重侵犯居民隐私。更有一些房屋的客厅狭小,甚至没有窗户,只能依赖其他房间采光,居住体验极差。
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一点,这些预制板房已普遍老化。历经数十年风霜,其管线、设备严重老化,已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危房”。许多居民不再希望进行简单的旧改,而是迫切期盼彻底拆除重建,换取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。
尽管居民拆除预制板房的呼声日益高涨,但各地政府并不能一蹴而就,主要原因在于:上世纪70、80年代建造的预制板房数量庞大,全面拆除不仅工程量巨大,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。因此,政府通常先对预制板房进行安全性鉴定,对于鉴定为危房的房屋,立即进行拆除;对于尚可居住的房屋,则会逐步纳入拆迁计划,循序渐进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。
"
发布于:浙江省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